衣服在五行上属什么颜色?
古人把五行的木火金水土,分别对应了现在的五色:青红黄白黑。 《周礼·春官》记载了周代的礼仪:“司服掌王后服饰,春夏衣青,秋冬衣黑”、“大宗伯……掌祭祀之衣裳,玄端素冠”。 这里出现的“青”和“黑”都是指黑色,“赤”则是指红色——这和今天所谓“五色”的含义是一样的。
到了汉朝,扬雄《法言》中说:“美色,韶也;朱颜绿发,澹乎若秋水,炎然如朝日。”这里的“绿水”就是今天的绿色。 到南北朝时期,绿色已经有了自己的名字——“碧色”。梁元帝《纂要》中:“碧,碧沙,碧流。”“碧”的读音也和现在一样。
唐朝时,文人雅士多喜欢穿青衫,因为杜甫诗云:“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所以青色又称“青葵色”。 宋朝以后,人们多用“翠”字来表示今天的绿色。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翠羽,一种水鸟,羽毛绿色而有光泽,可制首饰。”清初文学家张岱说:“宋时,士大夫往往簪以翠翘。”(《陶庵梦忆》)
那么火的颜色呢?古代认为火是红色的,所以火的颜色就是“赤”或“朱”。《红楼梦》中有“绛雪轩”,里面烧得便是“绛纱灯”。 而我们现在所说的红色,古人称为“丹”或者“朱砂”。李贺写诗的时候,就经常用“朱砂”代指红色:“唇含朱砂盘龙雀”、“手染朱砂秋树鸦”。
我们如今说的“黄色”在古代有多种含义,主要是由于不同历史时期对“黄”的定义是不同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很多都呈黄色,因此“黄”又指“土黄色”——这一点和现代汉语基本一致。 古书上常说的“黎黄”,就是今天云南丽江出产的染料,属于赭石类,颜色很鲜艳,但不耐酸。汉代以前,它是最贵重的颜料之一,从西汉起供应宫廷使用。 黄色的含义还随着朝代的变化而变化。南宋吴自牧著《梦粱录》中:“凡卖酒醋及香烛纸马并人贩子等,俱是紫皂布衣服,披发。惟酒醋店须要鲜明黄旗,挂出旗招,谓之‘醉仙’。” 可见当时“黄”还是指“黄色”。但是明代以后,“黄”开始特指“黄色”,也就是今天大家认识的黄色。
我国古人根据四季颜色以及自然现象,归纳总结出了五种颜色:青、赤、黄、白、黑,分别代表五行中的木、火、土、金和水,这就是五色。五色也象征着方位和四季。“青色”象征春季和东方,“赤色”象征夏季和南方,“黄色”象征秋季和中央,“白色”象征秋季和西方,“黑色”则象征冬季和北方。一个人着装搭配上的颜色如果出现和自己本命五行不相符,就会导致五行失衡,这样就很容易导致气血不畅,从而影响着自身的健康运势。另外,如果一个人长期只是一味的穿着和自己的本命五行相冲相剋的颜色,也会导致健康运势不佳。因此,我们在衣着颜色的穿着上,应多注意和自己的本命五行相协调、相生配搭。而衣服的属性又和颜色有著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本命数学服装将五行的概念和色彩及服装结合起来,研究了五行的特性和色彩及服装的关系,使五行,色彩和服装结合的更贴切紧密和更专业化,将五行的和谐通过服装和色彩的魅力表现得更加完美。
青色为乙木,代表的是春季东方。在古代青色同“清”通假,因此青色象征著清宁的天空、大海和春天的青草。绿色为甲木,绿色是大地的代表,象征著生命、和平,也象徵著安全、安静。红色为丁火,象征著秋叶和朝阳的红色,也象征著热情、活泼。赤色为丙火,赤同“炽”同源,象徵著火星和太阳的颜色,表现出更加火爆、热烈的性格和热情。黄色为戊土,黄不仅是大地的颜色,也象徵著太阳、月亮光辉的反射。黄色是承上启下的颜色,有著中庸的象征意味。白色为辛金,象徵著金属和盐碱地的颜色,象徵著光明、高洁。黑色为庚金,象徵著金属的反光颜色,同时也象徵著夜空的黑洞,具有很强的收敛性。紫色为癸水,紫本是由红和蓝合成的,因此紫可以看成是水与火融合的产物,既具有“丁火”的热情,也具有“壬水”的冷静,是智慧的象徵,是“智者”的颜色。蓝色为壬水,蓝色是水的颜色,也象徵著海洋、天空的颜色,它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又具有一流水般的冷静和“不为所动”的特性,因此蓝色是“贤者”的象徵,是贤者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