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字五行到底属什么?
“盛”字的部首为“皿”,在古文字结构中,“皿”多指用于祭祀的器皿,如“尊”“鼎”等字,古人用“皿”作偏旁时多取其本义,因此“盛”的本义即表示用来祭祀的器皿,与“恭、虔”等字同音同源。 《说文》:“盛,烹煮器也。从皿,声。”“羹”字也从“皿”,可见“盛”和“羹”的古音相近,都表示祭祀用的器皿,不过“羹”的“皿”旁做异写形式“古登切”,而“盛”则是“式征切”。
后来由于“盛”字被借用于表示其他含义,“皿”作为祭祀器具的字义逐渐虚化,“盛”也就失去了本义。不过我们仍然可以从“盛”的谐音字——“蒸”中找到它的本义踪迹。 “蒸”本义指把食物放在锅里蒸熟,引申指蒸汽,又进一步引申指热气腾腾的食物。《诗·豳风·七月》:“四月秀葽,五月鸣蜩。温风始至,白露未晞。……”朱熹注:“此时草木皆含阴气,未有开花者。惟楝花先发,故云‘楝实’。”这里的“楝实”也就是指结着果实的楝树,这种果实成熟于立秋节气,正是从夏至白昼最长的一天起,白天开始缩短,夜晚渐渐变长,气温逐渐下降的时候。
宋代吴自牧著《梦梁录》卷六“立秋”:“立秋之日,太史局委官书符行令。先宣圣旨,后读书疏,云‘太史院书符’。”这里的“书符”就是用文字记录天上的星辰位置。古人根据星辰位置划分二十四节气,用以指导农业生产以及日常起居。其中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各有七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有特定的星座特征。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对应星座特征是:“建午待昏中,日光有馀晖。”意思是立秋这天午后,太阳位于正南方,光影落在地平线上方,正好处于正中且偏西的位置。可以推测,这一天刚好是农历六月十五左右,这个日子靠近小暑大暑,是一年之中气温高亢的时刻。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初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意思是说在立秋之后,刮风的天气多了起来;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白露);再往后,会听到树上寒蝉不停地鸣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