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五行属火吗?
五行不是根据年份断定的,而是以节气为准划分出来的五种元素。 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认识到,季节变化对于万物生长具有重要影响,于是创造了“二十四节气”,用来表示四季的变化情况。 每个节气的到来都有固定的物候特征和气候特点,古人由此划分出“立春”“雨水”“惊蛰”等八个节气,这些节气被称做“八节”;再划分出“春分”“谷雨”“立夏”等十个节气,这些节气被叫做“十干”。
最后,人们用“八节”“十干”中相应的字来命名每年的第一个月(正月)的节气——立春节气,以此展开一年的计时。 需要强调的是,人们赋予每一个节气特定的含义,是因为在这些特定的时间段里,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为了区别每一周期的不同特点,人们给每个节气都取了一个名字。而一年三十天以上的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则分别用“四立”来称呼它们的开始或结束时刻。 五行的起源与“天干地支”这一概念密切相关。
在古代天文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后来人们将这二十个字结合在一起,用于记录日期和时间,这就是“干支纪时法”。用这种方法来计算,一天之内的时间分配就是:24个小时被分成12个时段,每个时段对应一个“干支纪时”的状态。因此一天就有了二十四组干支记时的数字,如6-8点是甲子,8-10点是乙丑……以此类推。
从每年的夏至开始,白天越来越长,夜晚越来越短,直到冬至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冬至之后的每一个“小寒”,都是白天逐渐变长,夜晚变短。直到惊蛰之后,白天和夜晚再次平均分配。 从这个意义来说,每年第一个月“正月”的开端是“立春节气”,这一天昼长夜短。农历新年一般都在这一节气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