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为什么放缓?
中国经济的发动机,主要是投资和出口两个。从投资来看,主要有铁公基等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和投资,从出口来看,主要商品是原材料和工业制成品。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都实施了量化宽松政策,大量印钱,而中国的应对之策就是四万亿投资和房地产刺激计划。当时人们普遍认为中国是印钱最多,也是最有可能率先通胀的国家之一。
然而10年后的今天再来看待这个问题,中国大陆的CPI始终在3左右徘徊,而欧美国家却出现了严重的通缩现象。造成这种奇怪景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在中国实施的四万亿投资和房地产刺激计划,实际上起到了抑制通涨的作用!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要谈到中国投资的主体了,或者说是在基建和大地产领域的投资主体是谁。绝大多数人可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在这里可以明确的告诉大家,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业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资金实际上来自银行贷款。
也就是中国在基建和地产领域投资的绝大部分是信贷扩张,只是通过这些投资项目把信贷产能输送到具体的项目上,从而起到刺激经济的作用。当银行信贷投放到项目中之后,这个项目本身又会产生现金流(收费),因此这个项目本身就是有盈利的,只不过这个盈利大部分归银行所有而已。当然这些项目本身也有少部分资本金,不过这部分资本金与银行的放贷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从根本上说,中国的基建项目和房地产本质上就是银行理财产品的载体而已。
现在的问题在于,一方面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暴跌(原油、铁矿石、铜等等都跌的很厉害),另一方面欧美国家开始加息收紧流动性。从长期来看,通货膨胀一般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货币总是要贬值的。
但是对于当前的中国来说,由于固定资产投资中的主体(90%以上)是贷款,而且这一部分贷款绝大部分又被国企拿走了,这就意味着通胀的压力首先会被传导到国企头上。如果通胀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那么最先完蛋的也是国企,因为这个群体本身就非常不赚钱甚至还在亏损。一旦国企顶不住了,接下来就是政府,然后是银行,最后才是老百姓。 所以目前的情况就是,政府为了应对通缩,必须大量采购物品,比如今年政府的汽车采购力度就特别大;而企业这边,尤其是资源类和重化工类企业,利润都在急剧恶化,如果不增加成本,就只能裁员减薪,这样又会导致需求进一步下降,企业盈利能力会更差……
这就是目前中国经济的困境,总需求和总供给同时下滑,经济增长必然乏力。只有当通胀来临的时候,经济才能摆脱通缩的泥潭。而这又要依赖于外贸的强劲增长,毕竟现在国际环境并不友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