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北高峰从哪里上?
北高峰,原名叫宝华山,位于杭州市西部,海拔314.2米,因位于京杭大运河南端起点处,有“京杭运河第一墩”之称。 北高峰虽然叫“峰”,实际是一座小山,整个山体是由流纹岩组成的。
在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王钱镠为了抵御北方的契丹和南面的杨行密势力,于公元907年在今拱宸桥畔修筑了罗城,北高峰就是当时的罗城东墙外一座小山的名字。后来,吴越王又在离北高峰不远的万松岭筑立了子城(即今天的杭州老城)。这样,北高峰就处在京杭运河与西湖之间的夹缝中,成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
据载,北宋年间,西湖西线曾有一条石堤通到北高峰,石堤中段有一石桥,名曰“洪春桥”,当时游人可坐船从湖中前往山上。南宋时,由于南北宋都定都临安,运河作为水运交通要道愈加繁忙,上游舟楫如林、两岸店铺林立的情况也日益凸显。
根据记载,当年北高峰建有五座寺庙,香火旺盛。不过,到了明朝中期以后,因为气候变冷和水文变迁,北高峰的山顶已经常年积水,无法通行,寺庙也颓败不堪。 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杭州知府张时彻组织人力物力对北高峰进行改造,将原来山顶的自然形态彻底改变,修筑了一条长5华里、高6尺的砖砌城墙,并在墙上开辟城门。同时,还开凿了一条上山道路,名为“云松径”。
清康熙帝南巡时,曾在北高峰御题“天下第一江山”碑。道光皇帝也曾御书“江天浩荡”匾额。可见北高峰在清代也是皇家园林的一部分。 除了历史人文景观之外,北高峰还是观赏钱塘江大桥和钱江大潮的最佳地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