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疗法作用原理?
“浮针”,顾名思义,就是针具漂浮在体表上方进行针刺的治疗方法。 与“微针”主要是指针灸中的毫针治疗手段不同,“浮针”特指一种针具——浮针。 那么,为什么会有“浮针”呢? 这还要从传统的针灸疗法说起。 传统的针灸都是将针具直接刺入皮肤以下进行治疗的,这样的针法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针刺法”或“针法”。
而在实际应用中,人们发现有些病症的病变部位不在深部而只在表面,或者虽然病位较深但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也能起到治疗作用。 对于这些病变位于体表或者可以通过体表穴位刺激进行的疾患,中医界有人提出了“皮内针刺法”——即在表皮层内进行针刺,而不必深入肌层。 不过,虽然“皮内针刺法”在临床上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但是这一方法却有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由于不深入肌肉层,往往很难刺激到神经末梢,因此对于感觉型的患者往往会效果不佳;而对于痛症,由于达不到刺激量,往往也很难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于是,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有人创造了“浮针”。
“浮针”实际上是针具的形状如同“针”,操作时又是“漂浮”在体表上进行针刺,因此得名“浮针”。 那么,为什么浮针能够有效解决皮内针刺法难以解决的问题呢? 这是因为,“浮针”除了前端细长的针尖外,还有一段前端的针柄部分,而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常常是留针不动,仅通过反复提拉针柄来调整进针深度,从而起到持续刺激的作用。 对于感觉类疾病,由于患者并不敏感,往往需要较长程度的刺激才能产生治疗作用;而对于疼痛性疾病,也需要不断延长刺激时间才能逐渐起效。 “浮针”的设计正满足了这种需要,当患者接受“浮针”治疗时,医师可以轻轻提拉针柄,通过改变下部针身的长度来调控刺激强度,以适应不同患者的需要。 另外,“浮针”的前端是细长的针尖,在进针后只需轻轻提插即可达到皮内针刺法所需要的刺激量了,这样既减少了进入肌肉的针身长度,也避免了因针刺过深可能造成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