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的五行属什么?
《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楚谓之弋,楚人谓矢为弋”。 也就是说在战国时期一直到汉朝初期,“弋”是指用丝织成的绳子系着箭的样子。这种形式相当于现在的射箭比赛里选手拿着的旗子。至于这跟射猎有什么关系……你问东汉的经学家去啊!(《汉书·礼仪志》明确说了这种用于祭祀的弋是“采鸟”) 但是,东汉以后人们用“弋”来指代打猎了。为什么呢?因为东汉时期出现了用“弋”和“矰”(读音同"增") 两种工具进行射击的运动——这两种器具在战国时代就已经有了,但当时没有专门的称呼。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引进了乌孙国(今伊犁河谷)的“勃鞮”,这种是用绳系着的短箭,可以用来射击,后来被引入中原地区。而“矰”是一种竿子,比“勃鞮”更长更细,可以拴上羽毛做成的扇形箭,用途也是射猎。
这两样东西都是“弋”字结构的专用部件,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弋=弓+示”(“示”字下面加一横)。所以东汉许慎才会在《说文解字》里说“弋者,以旌旗之”,又说“从戈,与兵杀有关”,实际都是说“弋”的字面含义与用绳系着东西的意思相关联。 再后来,到了宋朝,又有人把“弋”引申出来表示“用带绳子的箭射”的意思。不过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人关心它的字源是怎么写了。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补笔谈》里提到“今人射弩,以绳贯矢而行”,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里也说“乃张弓发弩,其机巧全在于此一弋。”这意思就是现在“弋”字结构表示射的意思。虽然“弋”的结构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但是意思却已经延伸到现代汉语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