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在五行中属什么的?

赫裕睿赫裕睿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其实和“赵无命”的答案差不多,但我想补充一些内容并做一点分析 1、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概念是古人对自然界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的抽象概括,这既是古代汉族人民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又是他们长期观察宇宙天地的结果。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抽象是如何得来的?

2、《吕氏春秋·察今》记载了这样一则有趣的故事:“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个楚人就是典型的五行人:他的剑掉了他去找;找到之后发现自己坐的船开走了——发现不了;然后他又把掉剑的地方刻上记号——记忆;再然后他就在河里面找记号……所以后来孔子说:“以楚人为犹可,似不能无疑。” 这就是最早的五行学说,即认为世界是由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组成的。

3、但是问题来了,为什么是这五个东西呢? 其实这和上面这个故事有关。当时楚国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生产力水平比较低,所以经常发生一件事叫“盗牛”事件:有个人自己耕了自己的地,种了自己的庄稼,但牛却跑到别人田里去了,于是他就去报案,结果官府就抓来了那个耕了他人田的人,结果这人说自己是借来的牛,于是就抓来了牛的主人… 这就说明一个问题:人们当时无法区分牛的品种。

4、那么这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答案是:用刻纹来区分! 比如我们现代的牛都是公牛,所以它没有公母之分,但我们知道它是黄色还是黑色是因为它有花纹。同理,古时候的牛虽然也有黑白花等等,但是他们没有办法区分这些牛的区别,所以他们开始给他们的牛在腿上刻下记号——“右髀赤而左白”。

5、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先民们也无法分辨金属的种类,同样也采用了这种方法:他们把铸铜矿石的原料划分出五类,分别是:金、木、水、火、土。 为什么会是这五行?因为这五类原材料的形态不一样,铸造出来的颜色也不一样,从而便于区分它们:金色的容易熔化而且冷却后会呈红色,因此被划分为了“金”一列;木头不易融化且一旦融化就很难凝固,因此它不易被铸造成器物;水则无色无味且流动性好,不容易被铸成器物等。 所以后来的很多学者都对此解释为一种类似于“DNA鉴定”的方法,用以区别不同的物体。例如汉代《白虎通义·五行》就说:“何谓五行?谓金木水火土也。天地之间,故必有五行,以相传派,以相生,相胜之法。”“传派”指的是流传过程,即DNA,后面的“相生”指的是后代会继承上一代的特性,“相胜”指的就是淘汰:后代可能会改变这一特征,也可能保留这一特征但不会消失。

6、至于题主所说的“夏后氏尚黑,殷人尚白,周人尚赤”这种说法只是后世儒家学者编撰的历史而已:商朝的时候青铜铸造工艺还没有得到发展,所以他们的祭祀用的主要器具不是青铜器而是陶器,而这些陶器的颜色主要有灰陶和白陶两种。由于白色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很难保持长久,所以就出现了“殷人尚白”的说法。 而至于所谓的“尚黑”,其实最早见于周朝史书《礼记》中的《郊特牲》:“故君子远五色,近仁义。”这里的“色”与“黑”并非是一回事儿,只不过二者皆非正色罢了。所以说起来,无论是“尚黑”也好或是“尚白”也罢都只是古人的一种审美观念而已,而不是真正的五行依据。 当然这也仅仅是从历史角度给出的一个推测性结论,并不代表一定如此。

7、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上述论述都是从我国古代的史料出发进行论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五行学说是最早出现的。事实上,西方在公元前六世纪就已经有了类似的理论,只不过他们的表述方式和我国的表述方式有所不同而已(详见《希罗多德历史》)。

8、最后要说一句题外话:很多人都在说《道德经》中没有提到过“道”是什么,但实际上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病句:“道可道,非常道”——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后面还怎么用得着加“名”这个词?既然已经说了“可道之道”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或者说并不是老子口中的“常道”),那么究竟什么是常道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咸琳璇咸琳璇优质答主

水,因为“王”字中的四点水是“水”。 而且古代的“王”、“玉”都同义通假,古字作“”,是象形文字“玉”的象形简化而成;而“玉”字则是由“王”字变形而来。 我查了《康熙字典》,里面解释如下 王字从三画起笔,所以五行属火;又因三点水,故此五行有变动,属于金水。 但是我觉得这个解释有点牵强附会,因为其他字都是偏旁,只有王和玉是独体字,所以不能这么套。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