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缩表?
我赞同第一个高赞答案的一些基本观点,例如此次央行缩表的背景是基于美国利率上升的预期,我国必须跟随美联储加息步伐,减少债券发行量,否则产生利率债与信用债的溢价,增加企业融资成本; 同时,因为外汇储备下降,而国内基础货币发行主要是外币贷款(如贴现、进口押汇等)和外币存款(如FDI和ODI项目),所以为了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央行选择对外贬值并提升人民币利率,通过内外联动提高企业出口竞争力以应对海外经济下行压力加剧。
但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简单阐述下这个问题——为什么要“缩表”?其实,从宏观角度来看,货币政策工具无非两种,一种是数量型政策工具,另外就是价格型政策工具,其中,基准利率属于价格型政策工具中的核心指标。
在常态情况下,货币政策中数量型的工具(M0、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是核心,价格型的工具(基准利率、再贷款利率)是补充。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本币处于弱势阶段时),情况则恰恰相反——当本币汇率出现快速贬值时,为了阻止本币继续贬值从而实现汇率调控目标,这个时候需要上调基准利率,而在基准利率调高的过程中,资金的需求会大幅增加,此时就会通过数量型手段(即市场上资金的缺位会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的购回方式得到补充)保证供给。
当然,在常规状态下,两者是可以相互调节的,例如当市场流动性不足时,可以先提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冲,如果效果不佳,则可以提升基准利率,不过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通货膨胀率高企之时,属于较为被动的加息过程。 而当下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正是如此,中美利率差成为跨境资本流动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为了抑制海外热钱的涌入,我们不仅需要保持外汇储备相对充足(虽然此前我国央行已经净卖出1256亿美元国债,但目前依然高达3.49万亿美元,远高于国际公认的合理储备比例),而且还需要适时上调基准利率(目前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仅为1.75%,低于2.25%的CPI增长预期),这也是近一个月以来市场持续调整的主因所在。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说,当前时点,尽管我国经济面临着外部需求下滑的风险,但是通胀的压力却是有目共睹的,为了抑制物价上涨,央行被迫开始收缩流动性,这就是所谓的“缩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