曜怎么读几画五行?
“曜”字的拼音是yào,五笔输入法编码为jvk,总笔画数为10。 “曜”字含义很丰富,本义是指日光、日月星的总称;又指日、月、星的排列形状;后引申至“照耀”“明亮”等义。
古人将太阳经过的某段路程划分为二十等分,每等分为一纪,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七个纪正好一年的时间,因此把每纪起始点叫做“始记”,终点叫“终记”。从“始记”到“终记”所跨的时间段称为“周” 。用现代科学用语解释就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太阳在黄道上的视位置每隔一定时间就出现一次变化。这种变动被称为“黄道经度”,其周期被命名为一个“恒星年”。
每天日出日落之间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路程约为5982公里,每年正负各365.2422公里,每纪约70.5858万公里,每一周约367.3394万公里。 古代先人把一天划分成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凌晨一点到三点为子时,白天十一时至十三时为午时等等。这样划分的好处在于可以让太阳升起的时间变得可测量且有一定规律可循——子时太阳位于正南,午时太阳位于正北……于是人们可以通过观测太阳确定时刻。
“曜”字的本义即日光、日月的总称——“辰宿列张,曜灵安养。”(《孝经纬·四时》)“七曜”又称“周日月”或“七政”,即现在常说的水星、金星、月球、火星、木星、土星和天王星(在古代,除天王星外其他六星都叫“行星”),这些星球都有自转并有较短的公转轨道。其中的“月”指的是月球,而“日”则既指太阳也指由太阳系中其他比月球大得多的行星形成的“内太阳系”。
因为“日”和“月”在古代文化中都具有重要地位,所以“日”常用来指代这一天中的任何时间,而“月”则经常代表这一月的任意一段。由此,“七曜”也就代表了“星期”的意思了。而“周六”的“六”字便来自于“日”字。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改变了依靠天体运行来定时的方法。公元1582年,欧洲采用了一种新的计时方法——“格里高利历”——它以地球公转时间为一年,把一年平均分成12个月,每月30天,闰年366天,每两天为一个“日”,这样每年的天数与“恒星年”的天数恰好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