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理工大学好不好?
青岛理工大学坐落在素有“黄海明珠”之称的海滨城市青岛,前身是始建于1952年的青岛工程学院和始建于1953年的山东省科学院,1960年,改建为山东冶金学院,开始招收本科生。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建为冶金部青岛冶金 college,1998年1月划转山东省领导,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建校55年来,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土建、机械、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特色突出,文、理、经、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是山东省重点建设的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2011年6月,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正式签署共建青岛理工大学协议。 学校设有12个学院,4个直属教学系部,5个教学中心。拥有56个本科专业,工科专业占64%;2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土木水利、机械、工商管理等9个类别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山东省立项建设一流学科,冶金炉渣高效资源化利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及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0个;材料科学、工程学等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现有在校硕士研究生3000余人,博士研究生50余人,本科生22000余人。学校校园占地2655余亩,校舍面积82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19亿元。图书馆藏书194万册。
学校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2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60余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10余人,有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培育)团队3个,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人才”团队2个,山东省教学团队6个;拥有双聘院士9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15人,国家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5人。
学校以应用基础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形成了“在实践中培养,在创新中成长”的人才培养特色,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土木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冶金工程”等3个专业批准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有国内高校单体面积最大的实验教学中心之一“实践教学中心”,获批“首批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有国内同类高校中规模大的建筑学木工坊。学校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点”和“山东省大学生实践教育名校工程首批立项重点支持的建设单位”之一。学生“挑战杯”全国竞赛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结构设计竞赛、工程算量设计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国际奖23项,国家奖300余项。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在山东省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
学校致力于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为导向,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推进政产学研合作,科技工作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近年来,主持承担国家973、国家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130余项,承担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570余项,科研到款额累计达到6.4亿元;授权发明专利621件;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23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0项。近三年发表论文3600余篇,三大索引收录900余篇,学校工程学、材料科学等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荣获“山东省最具行业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智库”称号。学校在绿色高效选冶、海洋环境混凝土、绿色制浆造纸、高效轧制成套技术、市政工程安全与减灾、高速列车驱动、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绿色建造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国内领先、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创新成果。建有40个省部级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合作共赢”,广泛开展国内国外高水平科技、学术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先后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院所及高校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与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共建孔子学院1所,“中白生态技术转移中心”落户学校,与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家的7所高校开展了合作办学。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一带一路”沿线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