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北路什么区?
我查了查,1914年北洋政府在中央直属省与道之间设了一个“京兆地方”,相当于今陕西省和延安市的级别;同时规定“京兆”作为直隶省会北京的别称,沿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今天的北京、西安等地在古代都称为“京兆”。 那么问题就来了,今天被叫做首都的北京在历史上是不是就叫京师呢?答案是否定的!
唐代以后,中原地区共有四大都城,分别是洛阳(东都)、太原(北都)、汴梁(东京)和长安(西京)。到了北宋时期,因为洛阳已经荒废,于是东都为开封府并称为“京兆府”,北都为大名府,东京为东京留守司,而西京则保留了下来。虽然宋钦宗赵桓曾经把京师改为京师,但是时间很短,到徽宗政和年间就复旧称为京师,直到靖康之难前都属于这一称谓。 到了金朝,原京师大兴府(今北京西南)改名中都路,而原来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则改名为归德府。后来元朝定都北京,起初将北京叫作中都,后来为了突出京师之称,将中都路改名为京师路。明代初年沿袭元制,将京师路改名为京师府。清代仍叫京师,属于顺天府。
那有人说了,既然古书上都有“京师”这个名称,说明它一直是个专名啊!怎么还会和今天的北京重名呢?其实这还得从清末民初说起,当时袁世凯为了讨好民国大总统黎元洪,打算将天津的直隶总督署搬到河北高阳的原巡抚衙门,然后重新建筑,并将这座新官署命名为“京师大学堂”,作为自己讨袁护国的大本营。
袁世凯这个行动惹恼了当时主政的段祺瑞,他直接给改了个名字——京都大学堂,并且让教育部下命令给予表彰。由于“京”字具有官方认证的特殊地位,于是“京师”这个名称就被定格下来了。到了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国民政府将北平改称北平府,将河北省改为冀北宣慰使公署,“京师”这个称呼才最终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