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字在五行属什么?

宿海滨宿海滨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首先说明,这里所说的五行就是古代中国民间对于物质世界的五种分类方式。这种分类方式与当代物理学中的“基本粒子五态模型”有异曲同工之妙: 夸克有三种色荷,且三种色荷分别对应于代数的“1”“-1”和“i”,因此将夸克的三种色荷分为两对,得到色偶素;色偶素可以分为0、+1和-1三类,称为夸克的三态;每个状态的夸克自旋为半整数自旋;三者合起来构成夸克的五态(现代夸克模型认为,夸克的三种色荷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形成所谓的彩超夸克——这个在传统阴阳五行理论中属于“气”的范畴)

下面我们开始介绍振字。要理解振字的本义,必须从甲骨文说起。目前发现的最早文字是殷商甲骨文,但已经不完全是汉字的原始形态了:很多结构已经被简化到了不能再简的程度。比如上面的「玉」字,金文就已经很接近现在的小篆了。为了便于理解,我们找一张甲骨文的图片来看一下。

可以看出,最早的「振」字是由「手」「立」以及一个点组成。其中手的形状与现在的「又」基本相同,但是手指方向不是我们现在所指的方向;而「立」即我们现在使用的「立」字。那么,这个字表示什么意思呢? 这个「振」字其实就是现在常用的「震」字的古文,只是由于这两个字的形近意通,所以被后世通用而已。那我们就来说说它代表的含义吧! 震,《说文解字》云:“震,奋也。”也就是振奋的意思,这是本义。由本义引申出惊动、恐惧等意思。 不过,以上都是今义了。我们再来看看古人是怎么用的。

从先秦典籍看,「振」有「举」、「扬」的意思。 例如《左传·僖公二十六年》中有句:「请击之,公曰:『不可。』遂逐之,三周华不注。」这里的意思是晋桓公看到齐师来伐,命人击鼓迎战,但是晋侯却没有下令击鼓,而是「以公命告于士曰:『带何言之?』对曰:『言击之。』公曰:『勿言之。』唯然。』齐师扬水而上。公使上夫与子叔济师於彼。曹刿曰:『可以击矣。』公曰:『奈何?』对曰:『君将何问焉?』公曰:『彼何二人止?』对曰:『自斗如之,何止之?』公乃鸣鼓攻之,齐师败走。公追齐师至济。使公子彭师圉御鲁庄公。彭师圉曰:『彭宫守馆,公所与致师者也;季友奉子章立昭公;孟孙强立定公;叔牙废子开立文公;公孙无知作乱而立宣公。国君弑,大臣伐杀其臣以兴诸侯,兵则甚矣,无礼亦甚矣。君请于齐君,请免鲁君,而以其辞赋,若可取,君何弃之?』公曰:『鲁谁欲之?』对曰:『季氏欲之,而穆仲、叔仲不欲。』公从之。』」 这段记载是说,晋、卫两国联合攻打齐国。晋侯派军士告诉齐国人,晋国将要反击他们。于是鲁庄公让曹刿率军渡过济水,去追击齐军。结果,晋国大败而归。

这一段描述的就是晋军三次环绕华不注山追齐军的场景。其中「三周华不注」的意思是绕着华不注山走了三个来回。其实,这里并不是「三回转」的意思,而是一种夸张说法,实际是形容追击者勇猛无畏的样子罢了。

再来看看其他典籍中的例子。 西周晚期青铜器毛公鼎铭文中有一处说到「丕显文王受天有大命,在武王咸授元功……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厥廷乃立冢土,四牡骙骙,君子实玄黄于扉内外。王俾祝史陈兹兹百辟越厥臣庶,罔敢弗钦。聿修厥德。」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说文王接受了上天赐予的天命,并把这份天命传达给了武王,武王战胜了大邑商以后,在洛邑祭祀了先祖,并且设坛祭天。祭坛上设置了四种牲口,坛四周有卫士守护。文武二王的左右官员向祖先献祭各种食物。文武二王命令祝史们告诫各位贵族及文武百官都要努力修身养德。 这篇铭文中也有多次出现「振」字,其中的意思就是「设立祭坛」的意思。

综上所述可知,古代的「振」主要有两个意思:一为举起、高举之意,多用于举旗、拔剑一类动作,后引申为惊吓、害怕之意;二是指设置祭坛之类的行为。

优质答主

属木,是“艹”的偏旁部首; 说它为水,是因为它在水中,所以水生火生的人用之很旺; 至于五行缺者忌土,是说它不能和土组合在一起,比如“垚”、“城”等就不能加“振”; 说它为土是因为它的字形中有一个“士”旁; “家宅运不祥”指的是房子内部有问题,而不是外部环境不好——如果房屋外面有树花草,那是很好的! 而对于住宅而言,前面有高耸的建筑(大楼)挡路并不好,这是影响财运的。 如果有人要搬进去住,最好还是把前面的楼推倒重建为好。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