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王是什么生肖?
这个“侯王”不是指的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是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国君和周王室同姓子弟的总称。这些国君和王子都是有姓的(有姓是指姓什么,氏是什么就有什么姓),而姓氏在古代是同义词。 “侯王”最早出现在《诗经》中,如《大雅·大明》中的“侯服于周”、《小雅·吉日》的“燕侯好客”。 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国君都自称姓姜、姬或是妫等,而他们的子孙以其祖上之姓为姓。
到了战国晚期及汉代,人们逐渐习惯用姓来称呼这些国君后裔。许多人在名字后加“氏”字表示贵族身份,如李斯(荀子之子)、公孙龙(赵国人,姓公孙)。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制,废除封建领主制,这样诸侯国君的属民变成了国家编户的平民。为了显示皇帝的真龙天子的地位,秦始皇规定自己姓“赵氏”,他的儿子宗庙叫“高阳氏”,后世子孙以“秦”为姓。 秦灭周后,把周王室的后裔迁到蜀地,并设置蜀郡进行管理。这些人因为原籍被秦占有了,所以自己的籍贯成了“巴蜀”之地;又因是周王室后裔,所以在名字前加个“周”表示和周朝的关系。如司马迁就是司马氏,周阳侯。 汉朝建立后,汉高祖刘邦让异姓王刘贾改为刘姓;同时西汉时期的皇室成员姓刘,皇族近亲或身份高贵的大臣们大多也姓刘。刘作为姓氏使用范围极其广泛。 到了东汉末年,汉灵帝为了彰显皇室高贵血统,下诏给大臣刘焉,让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刘璋。因为古书说“天子姓刘”。于是刘璋这个名字开始在历史上出现。 刘璋死后,后人也把他称作“汉献帝”。 另外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史书记载大国国君生卒时间常用“某年春王(周王)去世”的格式记载。这里的“春王”就是指该年正月即位的新任周王。这种记录方式也延续到了东汉。
因此根据这些文献资料,我们大致可以确定春秋战国的“侯王”就是周王朝的国王和王室贵族成员。他们是有姓的(姓什么,氏也就随之而定)。 而东汉末年的“侯王”主要指的是皇室和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世家大族,这些人已经没有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