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字是五行什么?
中医理论中,“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它们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且也是中国医学的基础。 在《黄帝内经》中,将五行的性质与五脏的功能联系了起来。如木属东方,主发,对应肝脏;金属西方,主收,对应肺部;火属南方,主长,对应心脏;水属北方,主潜,对应肾脏;土属中间,主蓄,对应脾脏。 牙齿的生长、发育、脱落过程也相应地符合“木、火、土、金、水”的五行规律。
1. 牙生于骨,属于“水生木”。肾气盛,则骨强壮,而牙能生于骨,正如《黄帝内经·经脉别论》所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肾主骨,生髓,通脑。”
2. 牙初生时暴长,为“子午流注”之“午”时生发,如同小草刚刚破土,属于“火生土”。
3. 牙渐长至牙床,犹如草木长成,需要水泽滋润,所以是“土生金”。此时,牙龈渐渐肥大,牙齿稳固,不易松动。
4. 到了十五岁,龈肉饱满,牙齿健壮,咀嚼有力,此乃金水相涵,阴阳平衡,五脏皆安,正是人生健康鼎盛时期。《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所言“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5. 人过中年,阴气渐衰,阳气不足,金不生水,土无法载物,水不涵木,阳极气虚,阴极血燥(阴虚则血燥)。若再加上嗜烟酒、喜辛辣、情绪急躁等,势必造成体内燥热,从而灼伤血液,使血流加速,“热则淤”、“燥则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作,危害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