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几点钟?
“北京时间”并不是一个准确的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新闻概念、媒体概念。它指的是中国广播卫星信号发出的时间(以北京为主)。 具体说,是引用自1970年4月24日新华社发表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一文中的描述: “下午3点35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载着中国人民的庄严宣告,离开了地球的表面……。
“这颗卫星在距离地面180公里的太空轨道上运行,向全世界人民发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6周年的贺电。 根据这个报道的时间“下午3点35分”推断,当时的设想是在下午3点35分将卫星送入近地点高度为180公里的圆轨道上。 随后又在同一天发布了另一则消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太空运行记》,其中对卫星进行了详细的性能介绍并再次引用了上述文字。
由此,“北京时间”的概念便被固定下来并被广泛传播应用。 从“北京时间”这一新闻概念诞生至今,人们已经习惯用它指代中国东部地区(特别是首都圈内)的人们所看到的太阳升起和落下时的时间,即所谓的“东八区时间”;而习惯上用西三区时间代表西部地区的人们的作息时间。当然,这个“西三区时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当地时间”。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人们随时随地都能快捷地获取到各类信息。在这过程中,一些原本模糊的概念渐渐变得清晰起来。比如,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目前全球有两套时间系统在同时运作——国际协调时间(UTC)和美国太平洋标准时间(PST)。
以前,世界各国都把自己所处的经度作为确定时间的依据。同一个时刻,亚洲这是上午8点,美洲那就是下午2点。这种以洲为单位来设定时间的方法造成了各个地区时间不一致的情况,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于是在1960年至1961年间,国际天文联合会决定将世界划分为20个时区,并根据每个时区的经度差异来确定各时区的时间。
为了便于识别和管理,国际文联将各时区以经纬度为单位进行划分,并把相邻的两个时区以一条经线相连,组成一个“时圈”,这样整个地球表面就被分割成24个相等的时区。每一时区的时间都是相同的,只是区域边界上的经线上时间有所不同——这些经线被称为“边界经线”或“界线经线”。
1961年时,全球共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了时区制度。到了1991年,这一制度已被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接受,如今已遍布200多个国家。 不过,有些特殊情况导致了时间上的异常。比如说,阿拉斯加距西经100°只有150公里,却横跨三个时区;斐济的大部分领土处于西经130°以东,却是第一个实行夏令时的国家等等。
虽然美国大部分地区都位于西五区,但夏威夷由于地处西六区,又正好处于边界线附近,因此该州居民与西海岸相比多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差,也就是比北京要早一个小时。而在美国西部(西七区)和中西部(西九区)的一些州,虽然时间比夏威夷快两个小时,但由于季节的不同,也有一些州的夏令时比北京只早一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