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字五行属什么--?

贾腆鑫贾腆鑫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蔚”字的五行属性到底应该是什么? 这是一个困扰了很多人很久的问题,也是一个错误的认知广泛存在的情况。 “蔚”字在《康熙字典》中的解释是:“蔚,木也。从艸,声。《说文》云:蔚,草盛貌。又《唐韵》《集韵》并鱼列切。音樾。《玉篇》:蔚,草盛。又《广韵》乌猥切。音尾。《玉篇》;蔚,草名。 由上述文献可知,“蔚”的读音有两种,作“wéi”时,指代的是一种草木繁盛的样子;而做“yuè”的时候,是指一种名为“蔚”的草本植物。

那么这种植物到底是什么呢?根据《中国植物志》之记载: 通过上图可以清楚看到,“蔚”其实是一种草本植物,属于藜科青葙属,与苋菜(苋)、菠菜(菠)都属于一个家族。而“葳蕤”一词则出自南朝·梁·萧统所著《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葳蕤郁鬯。”李善注引三国蜀·许慎《汉书》:“葳蕤,蓬茸茂盛的样子。”“靡芜”一词出自《楚辞·离骚》:“擥木根以蔓兮,树葳蕤而摇枝。”王逸注:“葳蕤,木枝叶垂貌。”可见“葳蕤”和“蘼芜”都是形容草木枝叶蓬松繁茂的样子,与“繁盛”的含义接近。

至于为什么要把这么多种形态相似或者相近的植物都命名为“wuwei”,这就得从汉字起源的角度来解释了——这些词的本字皆写作“葳蕤”。 例如“葳蕤”(亦作“萎蕤”)一词在唐代杜牧的诗词中就有出现:《题牡丹花》:“零落桃李春去也,独含嫣丽待阳回。”《叹花》:“自恨风流少色,绕枝偷眼。” 而作为植物名的“蘼芜”(即“蔓生薇芜”),则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大量出现。 如《庄子·秋水》:“夫鹓雏发于南海,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泛然远去,意甚蔑视。”成玄英疏:“言此鸟性行高洁,嗜欲甚少。……食唯百草之物,饮惟天下之水,住唯青山之巅,游唯四海之内。”这时的“蘼芜”指的是一种山草。

屈原的《离骚》中也出现了“蘼芜”:“擥木根以蔓兮,树的蓁蓁而摇枝。”王逸注:“[‘揽’作‘缦’。]蔓,延也。”这里“蔓”的意思就是把植物的茎枝扯断伸开。“蔓”和“靡”在古代的意思是很相似的,所以有“蔓延”、“弥漫”等词。而“蔓”的字形演变如下图: 从甲骨文的“曼”到金文的小篆,字形一直有一条细长的曲线贯穿其中。所以“蔓”和“靡”在古代读音也是一样的,皆读作[mí]。因此古人造字是非常考究的,“靡”、“蔓”二字组合在一起表示的就是一种“到处延伸展开”的意思——“靡”代表的是“散乱”,“蔓”代表的则是“延伸”。

“蔚”的五行归属应该是木。——当然这个结论可能是错的,因为我并不知道“蔚”字五行的真正来源。但是我确实发现了关于“蔚”字形变的一个重要的线索。 “蔚”,小篆作“葳”,《汉书》颜师古注:“葳,或作蔚。”汉代的文献基本上都采用了“蔚”字。而到了宋代,苏辙著的《栾城集·用旧韵送伯淳少尹》中却有“东归应及芳菲节,晚醉犹夸菡萏蔚”之句,这里的“菡萏蔚”显然是一个形容词,描写的是荷花盛开的景象,而“菡萏”这个词的本字应为“菡萏”。 那么问题又来了:“菡萏”这个名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我查到了两个资料:一个是清人陈廷焯所著《白雨斋词话·卷二》:“宋人词多含蓄,惟周美成特多浅显露媚之作,如‘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藕花香处逢娇娘,笑艳妆,摇荡春光。’又有‘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露浓花瘦”一句出自李清照的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还有一说“菡萏”为唐代词牌名,见于孙光宪所作《浣溪沙·菡萏香消翠叶残》:“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菡萏”一名最早出现应该在唐代或者宋代。而在此以前,我们很难想象有人会把未开的荷花叫作“菡萏”。因为,第一,古人类似“莲”的“荷”字是没有的;第二,即使有“荷”字,也没有人可以把初生的莲子称为“菡萏”的。 所以我认为“蔚”可能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字,被后人误认为来自“葳蕤”或者“蘼芜”。而这个古老的“蔚”字可能代表的意思就是“草木茂盛”或者“荷花盛开”。

涂卓烨涂卓烨优质答主

根据康熙字典,“蔚”字在《集韵》里的读音是 “越惠切yuē huì qiè.”而它的部首是“艹”不是“山”;同时查到的现代汉语词典上也是读作“yù”而不是“wéi”。因此建议题主不要以讹传讹了!如果实在想改的话就把“山”改为“艹”吧(虽然“艹”“山”同音但字形和字义不同)……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